關於 撞牆期 的小秘密
今天因為工作的關係,
要幫一個跑步選手拍一些東西,
(雖然我不是專業的攝影師,
但只要會行銷,就算不是很會拍,還是可以賣)
有一個片段要講「撞牆期」這件事,
因為長跑選手在跑步過程中,
都會有一段特別想放棄的時間,就是所謂的撞牆期。
每個人對於撞牆期的感受會有點不一樣,
有些人會感到腳上綁了厚重的枷鎖,
有些人會充滿負面想法,
也有些人會看到自己的床彷彿幻覺出現在眼前,
想著自己為什麼要出來跑,而不是在床上睡覺...
跑步選手說,撞牆期通常發生在總長2/3的地方,
例如全馬42公里,那多數人會在28公里左右撞牆,
半馬21公里,多數人則是在14公里左右撞牆,
都是發生在 2/3 的地方。
這代表什麼?
代表大腦會依據設定的目標決定撞牆的時段,
撞牆期是一個動態事件,
不是一個絕對的事件,
不是完全被體力、跑步的里程所決定的。
撞牆的關鍵,其實是大腦。
這也很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人遇到小問題就開始抱怨,
有些人則是可以把遇到的問題,都當做是必經的修煉。
因為設定目標的不同,
會對你的忍耐力有所影響。
這也是為什麼一定要設定目標,
寫下來,唸出來。
(方法我前幾天有寫)
然後,跑步選手也有提供一個對付撞牆期的口訣:
「凝視痛苦,痛苦就會消失」
他說,他就是靠這個方法征戰大小比賽,
在28歲的年紀,仍然可以跑贏年輕小伙子,
持續突破成績,拿下一座座冠軍。
當你可以不帶評價地去觀察自己的痛苦,
你就會看到那些痛苦升起,然後又自己消失。
或許痛苦,本來就是空的。
「凝視痛苦,痛苦就會消失」
下次撞牆的時候,念個口訣吧。